您目前的位置 : 首页 >> 厨柜厂家 >> 正文

昨天晚报打开家门迎春风

日期:2017-12-11(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读者首次零距离探秘平面媒体 首次与编审面对面切磋 首次敞开心扉说爱 昨天,晚报打开家门迎春风

用晚报从创刊到现在的合订本组成的晚报首字母“WB”图案,得到读者的赞赏。 摄/本报记者姚忠源

晚报总编的发言,博得读者阵阵掌声。 摄/本报记者姚忠源

走进晚报的读者们合影留念。 摄/本报记者姚忠源

印务车间内,副厂长亲自为读者讲解报纸印刷流程。 摄/本报记者姚忠源

读者与大庆新闻界唯一一名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大庆晚报编辑

张安(右二)合影留念。          摄/本报记者姚忠源

孙一鸣小朋友展示晚报为读者精心准备的纪念章。

摄/本报记者姚忠源

记者充当讲解员,带领读者参观晚报。摄/本报记者姚忠源

读者走进采编平台,监版员就采编流程问题现场答疑。 摄/本报记者姚忠源

读者在大庆晚报差错每日公示栏前驻足。 摄/本报记者奚靓

参观每一站,都会得到不同的印章留

念。       摄/本报记者姚忠源

新闻提示

太阳每天升起,岁月无声更替。但昨天,有些许不同。

不是由于早春的阴霾或零落的雪花阻隔了阳光,不是由于未散的寒意或料峭的东风定格了时间,而是由于有一群特殊的人走进了大庆晚报。

他们是客,因为他们从未目睹过一张报纸的制作过程。

他们也是主,因为近9个月来,他们始终关注、监督并敦促着晚报文字质量的提升。

他们来了,深入了解了晚报的发展历程,接触了草木蓊茸的采编平台,参观了先进的印务系统,与晚报人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带着真诚的笑容、中肯的建议、美好的祝福,回味了跟晚报一起走过的日子,畅想了跟晚报即将一起走过的日子。

然而,很快,他们又走了,除了晚报的小礼物和晚报人的大谢意,没有带走一片云彩。

他们,就是晚报和晚报人力邀的挑错读者。

时短情长,这一次,我们又拥有了一份与众不同且空前美好的记忆!

□文/本报记者圣爱

1“印刷这活儿,真是一项大工程”

总编致辞,采编迎宾,星级员工当导游……晚报为挑错读者们提供的“服务”,是超白金的。

简短而精彩的欢迎仪式结束后,读者们来到了技术站——印刷厂。

绵延的厂房和先进的设备,着实让读者们开了眼界。有人掏出小本子仔细记录,有人则拿出手机或相机拍照留念。

在印刷车间,看到一个个巨大而厚实的筒状纸卷,有好几位读者连声惊呼:“哇,难道这就是印刷报纸的新闻纸?”

而装订、制版、印刷、裁纸等环节紧密相扣,更是让大家纷纷感慨:“印刷这活儿,真是一项大工程。如果不参加这次活动,确实想不到。”

“在报纸生产流程里,印刷恰好是‘抢回时间’的一个关键环节。”讲解员说,午夜时分,城市正在入睡,印刷厂的干部和工人,却精神抖擞地走向了各自的工作岗位,每天要印20多万份报纸,工作很是辛苦。

听了这话,不少读者都竖起了大拇

2“看晚报历史,感觉太亲切”

离开印刷厂,挑错读者们来到了荣誉站。

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是书架上一张张奖状和一个哈尔滨最好的癫痫医院个奖牌,是地板上一摞摞晚报合订本,这些奖状和奖牌记录了晚报19年来的光辉历史,这些合订本见证了晚报19年来的发展足迹。

翻着珍贵的晚报试刊号,读者聂先生说:“现在,周边一些城市的报纸,还是这种版式和印刷品质呢!晚报,真是远远地把它们甩在了后面。”

当讲解员提到——19年前,晚报借款2万元起家,如今,晚报品牌价值超过10亿元,成为黑龙江省中西部地区发行量最大、传阅率最高、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强的主流媒体,一位细心的女读者肯定地说:“晚报的每一次改版和扩版,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晚报历史,感觉太亲切了。”

值得一提的是,晚报编辑张安,曾是2008年奥运火炬接力大庆站的传递者之一,他和他的火炬,成为众读者最喜爱的合影“道具”。

而晚报十周年时出版的新闻作品集,更是成为让众读者分外惊喜的礼物。有好几个读者,强烈要求盖上晚报的纪念章,以便永久收藏。

3“在报社,一线记者应该是最累的”

“记者在接到新闻线索后,会第一时间打电话了解具体情况,然后前往现场采访。”挑错读者们刚走进采编平台,就听到了讲解员的这番话。讲解员说,经过全方位采访后,记者便立即回到报社写稿。稿件完成后,记者会通过操作平台上传到各级稿件库内。

“我知道,在报社,一线记者应该是最累的。每次遇到什么事,老百姓都愿意找记者,他们也都是立即到现场采访!”读者张占文说,他特别理解记者的辛苦。

看到几位记者在电脑前忙着敲字,不少人感到好奇——记者在写啥?和明天的报纸有关系吗?

4“真不知道编辑制作还要这么多程序”

“编辑的稿件最初来源是记者,但是需要报社领导逐级甄选,稿件上版也是按稿件类型来分类的!”讲解员说,作为一名晚报编辑,筛选稿件、题文校改、版面编排,工作琐碎重复,另外,只有文编和美编通力合作,才能让一个版的稿件以最美的一面展现给读者。

而当版面大样进入审校流程时,审读员会多次校对一篇稿子,哪怕是一个标点符号的错误,他们都尽最大可能堵住。

有几位挑错读者,早就听闻过周应有的大名,这次见到了活生生的真人,当场便和他切磋起遣词造句等问题。其中,读者聂先生,对于需要通宵达旦工作的审读,表达了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而另一位挑错读者说,以前,他就觉得晚报内容挺丰富,但真不知道编辑制作过程中,还要经过这么多程序。

几位女读者的关注视点,有所不同,她们刚进采编平台,就被覆满植被的生态架和既能打台球又能打乒乓球的休闲室吸引住了。她们啧啧赞叹地说,能在这种环境里工作,真是幸福。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一位男读者以人们非常熟悉的一句话,为晚报的采编平台和采编工作做了个俏皮而精准的结语。

5“读者开放日将形成惯例”

如果说技术站、荣誉站、编采站的参观,让读者加深了对晚报的了解,那么,沟通站的座谈则增进了读者与晚报的感情。

10岁的孙一鸣,是前来参观的年龄最小的挑错读者,却勇敢地成为第一位发言人。人小底气足,他说,一是希望晚报类似的编读沟通活动越来越多,二是希望晚报能够增加儿童益智类内容。

“晚报的工作流程,带给我的不只是震撼,还有感动。风程雨径,就这么走了19年,对于一代代晚报人来说,实属不易。希望晚报能越办越好,不但要走出大庆、走出黑龙江,将来还要走向全国甚至国际。”读者张占文,真情流露。

而读者毕老师,不但对晚报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还深情地朗诵了他写给晚报的诗歌。

虽然这次活动是专门为挑错读者举办的,但也吸引了许多平常不太参与挑错的热心读者。

来自东北石油大学的刘阳,是90后,他说自己是校园内的媒体人,希望能找到一条最佳途径,让晚报与身边同学们更加贴近。

无论是否是挑错读者,大家都说,会始终支持大庆晚报,并将动员亲朋好友一同来关注晚报。

而晚报总编邹磊当即表示,欢迎在座的各位读者常来晚报坐一坐,也欢迎没来过晚报的其他读者能够走进晚报坐一坐。他说,挑错读者走进晚报,只是一个开始。在将大庆建设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挺进之年,大庆晚报,愿意以积极的行动和更加开放的心态响应并承接这一使命。

亲爱的读者朋友,开放的晚报,正等着你!

参观花絮

他就是传说中的王智君

□文/本报记者幺滨滨

读者李丽是一名退休老师,特别喜欢看晚报。她在参观时,看见墙上挂有获特殊津贴人的照片时,指着其中一张说:“他就是传说中的王智君啊!跟我想象的差不多,正气凛然的。”

李丽说,晚报上的每篇稿子她都看,最喜欢看的就是记者王智君写的稿小孩癫痫怎么治疗呀件,他写的曝光稿件绝不拖泥带水,而且每个曝光稿件都有回音,让读者看完之后拍手叫好。

以前不知道记者写稿子有这么辛苦,听讲解员讲解后,李丽真心为记者们的身体担心,她嘱咐记者说:“再忙你们也要注意身体,有好身体才能更好地工作!”

奶奶带小孙子“逛”晚报

□文/本报记者幺滨滨

今年52岁的读者高淑芬是带着小孙子来晚报的,她告诉记者,因为名额有限,家人为了选谁能来晚报,特意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最后家人举手表决——由家里的“一老一少”全权代表。

昨天,她7岁的小孙子特别高兴,早晨6点钟就起床了,指挥全家人给他洗漱、换衣裳,他妈妈还特意给他弄了一个帅发型。

参观过程中,引发癫痫病发作原因小家伙特别兴奋,感觉啥都是新鲜的,不停地问这问那——叔叔们都在忙啥呢?那个大机器是干啥用的?阿姨们周日也上班吗?

看着小孙子癫痫大发作的护理的高兴样,奶奶高淑芬也乐开了花,一路小跑地跟着小孙子。她说,记者们真是辛苦,带着小孙子来主要是让他学习学习、长长见识,说不定将来他也能成为一名大记者呢!

临走时,记者问:“小朋友,你以后还来不来了?”

小朋友不假思索地答道:“来,下次我们全家都来。”

读者语录

□整理/本报记者幺滨滨

通过一上午的参观座谈,我感慨万千,归纳为一句话就是——晚报人太伟大了。——读者赵显秀

我非常喜欢看晚报,每天等着看晚报是我最幸福的事儿。   ——读者都宏宇

希望晚报多刊登一些医疗保健类文章,读者十分需要。    ——读者李博健

晚报采编人员真辛苦,白天晚上都上班,读者才能读到这么精彩的报纸,理解万岁!    ——读者张占文

希望晚报以后能够多与校园接触,让大学生们在了解晚报的同时喜欢上晚报。——读者杜健威

即将毕业的我,很想来晚报实习,哪怕不被录用,让我锻炼锻炼也好。——读者李威峥

建议笑话、漫画、谜语、脑筋急转弯、奥数题等儿童益智类的内容多一些。——读者孙一鸣(10岁)

建议晚报多刊发一些求职信息,给待业者提供更多的就业途径。——读者王猛

友情链接:

万里长城网 | 老式马桶 | 如何做意大利面酱 | 梦妆肌底液怎么样 | 原阳县教育局 | 上海采草莓一日游 | 太极书法